夏日里,來自陽光的火辣親吻更加熱情洋溢了,不過個中紫外線的含量也同樣與“日”俱增。 當這些光線與人體裸露在外的皮膚發生親密接觸時,除了帶來所謂的時尚小麥色外,還可能會伴有種種有形或無形的傷害。

根據波長的長短,陽光中的紫外線可分為長波(UVA)、中波(UVB)和短波(UVC)紫外線。 陽光穿越大氣中的臭氧層時,UVB被大量吸收,UVC被全部吸收,因此在到達地面的紫外線中,大部分由UVA組成,UVB僅佔約4%左右,但後者卻是危害皮膚健康的大敵。 皮膚暴露於UVB中過長時間的話,受急性紫外輻射效應的影響,會出現紅斑,並伴有水腫、水皰、脫皮等症狀。 暴露次數過於頻繁且時間較長,會促進黑色素的分泌,使皮膚產生色素沉​​著,長此以往甚至有罹患皮膚癌的可能。

而UVA的副作用也不容小覷,通過電子顯微鏡和組織化學的方法,科學家同樣找到了UVA損害皮膚的證據。 此前認為,它的光子攜帶能量較低,但近來發現UVA的穿透能力相當強,作用深度可突破表皮直達真皮層,引起真皮膠原纖維變性,導致皮膚鬆弛,皺紋形成,是皮膚老化的重要誘因。

有鑑於此,為了避免紫外線的傷害,很多化妝品、護髮品及洗滌用品中都開始添加防曬劑的成分。 根據防曬的原理,防曬劑可以分成兩類。 其一多由有機物組成。 這類物質有一個奇妙的性質,處於低能量狀態時,性質比較穩定,一旦遇到紫外線便會吸收其能量並躍遷到高能量狀態。 但這種狀態並不穩定,多餘的能量會以對皮膚無害的形式釋放出來,從而恢復到低能量狀態。 這類防曬劑在和紫外線相互作用時,就這樣周而復始地在高、低能量狀態下來迴轉換,從而起到保護作用。 對氨基苯甲酸可隔絕UVB,一度被採用,但因發生過敏反應的比例太高,現已被棄用,如今使用最廣泛的有機類防曬劑為辛-甲氧肉桂酸,它同樣也能隔絕UVB且不易導致過敏。

另一類防曬劑的成分主要是無機物。 比如被製成超微粒形式的氧化鋅,幾乎可以阻隔所有波長的UVA和UVB,此外還有二氧化鈦,可完全阻斷UVB以及波長較短的UVA。 這類防曬劑塗抹在皮膚表面後,如同為皮膚穿上了一面能夠反射紫外線的鏡子,從而避免其直接接觸光線,造成傷害。 塗抹這類防曬劑後,會有油膩的不爽感,但由於其性質穩定,適合皮膚比較敏感的人使用。

在防曬類化妝品中,我們常常可以看到一個衡量防曬能力的重要指標——SPF值。 這一數值是指暴露於同樣劑量的紫外線條件下,未塗抹防曬劑和塗抹防曬劑的皮膚所產生紅斑量之比。 也就是說,塗抹了SPF值為10的化妝品後,皮膚具備的防曬能力是未防護皮膚的10倍。 另外,SPF值僅指防曬化妝品中對UVB的防護能力,並未包括UVA。 對於後者,我們還要注意化妝品外包裝上是否標有PFA值,該值專門用於衡量化妝品防護UVA能力的強弱。 UVA與UVB不僅同樣有損皮膚,二者甚至還有協同作用,因此消費者在選擇防曬化妝品時,最好能選擇能同時防護UVA和UVB的產品。

那麼化妝品的防曬能力是否越強越好呢,其實不然。 消費者應根據工作場合的不同,因地制宜地進行選擇。 過高的防曬能力,意味著化妝品中含有大量的紫外線吸收劑和反射劑,這些物質並非多多益善。 有時會產生皮膚刺激、過敏等副作用。 比如美國就規定最高SPF值為30,日本限定為200。

 

儘管當前使用的防曬劑已經被廣泛長期的使用,安全性有相當的保證,但仍有不少體質特殊或皮膚敏感的人在使用時仍存​​在過敏反應。 有些研究報告還指出,某些有機類防曬劑存在雌激素樣活性,或有致癌風險。 這些看法雖未最終確認,但很多科學家已經開始了新一代防曬劑的研發。 模擬皮膚細胞自身防曬功能,基於天然細胞中存在的紫外線吸收成分的新型仿生防曬劑將有可能是一種未來的理想候選者。

原文:http://songshuhui.net

arrow
arrow

    Luzith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