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

這從年青剛出道時,就一直聽著前輩父母所說的格言,隨著年紀一直長大,見識到的人、事、物越多,真的是越來越有所感觸。難道在這個世道上,人與人之間的信任,就永遠都只可以隔著一面不可能突破的隔核?為什麼明明都己經進入資訊高速化的年代,世界應有是得進步的才對,那麼以往的古老格言,怎樣還是一樣對現代的世道可以作出這麼貼切的剖析?

事實是,世界是進步了,科技是進步了,文化是進步了,但人並沒有進步過。人不但沒有進步,還退步了。

互聯網可以讓人與人之間的溝通更即時、更快捷,但不可能讓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內容更誠實、更同步、更協調。而事實上,因為互聯網上可以讓身份某程上隱密的特性,人與人之間的溝通現在變得比以前更不可信,不可信到你甚至連跟你說話的人是男是女也搞不懂。

害人之心不可有,這個在互聯網上,幾乎是己經變成無法執行的格言。問題不是使用者本身是不是懷有那個害人的心,是他們跟本不覺得他有在做害人的事。道德的界線在網路上,變得無比的模糊。試試回憶一下陳冠希事件時的情況,大家爭相的照片互傳,MSN好友上每人一份,還要上傳到手機上,帶出門與朋友分享。但若果不是網路,不是因為你覺得這樣傳一下檔案,別人要查你也沒什麼辦法,你會把這些實物照片沖印很多份去分發給你的朋友嗎?你會帶人份在身上,拿出門去跟你的朋友同事分享?

在網路上可以讓人無所顧忌他嘴炮的地方實在是太多了,他們跟本不會去在意自己說的話是有多麼的難聽。那些平常在父母面前裝乖小孩,張開手拿零用錢的小孩,到了網路上就變成一個亂打一堆他自己都看不懂的髒話的死小孩,還以為自己有多威多猛。

以前寫大學論文,要去圖書館龜好幾個星期,才勉強龜出一份像樣點的論文。還要擔心引用的部份不可以過多,盡可能別在同一部著作用引用過多的部份。現在聽說大學論文幾乎都是引用同一個Source - Wikipedia。更好笑的是,那些在網路上Search得到的資訊,他們並沒把他當成是別人成果去引用,他以為用他的手去search東西就變成是出自他手筆?

防人之心不可無,發展到現在這樣,到底是要怎樣防呢?這個搞不好可以成為一個不錯的課題。

~End~

Luzitha@Lightning Raider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uzith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